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注册
登录开发者平台
解决方案
行业解决方案
提供从智慧客房、智慧前台到智慧运营等酒店全场景品牌赋能,推进酒店行业数智化变革
一站式智慧照明系统解决方案,赋能企业快速实现人因照明、节能减排的智能化照明升级
综合应用智能化信息,令楼宇具有智慧和生命力,提供投资合理、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使用空间
快速实现数字化智慧办公空间,有效实现企业增效、降本和节能。
为连锁型品牌商业门店提供完善的管理系统, 提升门店效率
提供从租控授权、租务运营到园区管理等全方位租住解决方案,驱动租住行业智慧转型
融合全屋智能、地产社区等行业场景能力,提供居住空间丰富的产品矩阵和智能体验
IoT 助力校园场景智能化转型, 提升管理效率
全方位赋能开发者实现多场景智慧节能管理解决方案
以 IoT 平台助力中小制造企业, 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借助丰富硬件生态,一站式构建安全可靠私有化智能平台
为你的业务场景提供全面的 AI 服务及 AI Copilot 开发方案
海量成熟方案,超低研发门槛,极速落地产品智能化
开发者
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和专家共同交流
从初创企业到全球领先企业,涂鸦开发者平台协助实现客户成功。
快速获取并体验优秀的开发者案例产品
服务与支持
生态合作
成为涂鸦服务商,接入涂鸦的另一个选择,帮助更多开发者更快实现智能化
智能互联标识
携手开发者生态合作伙伴联合创新,持续创造互联互通商业价值
聚焦产业变革,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智联万物,商者无界
信任中心
信任源于透明
我们严格遵守全球信息安全标准
我们严格遵守全球法规要求
您的数据始终由您掌控
诚邀安全业界同仁共同打造和维护物联网健康生态
支持
提供产品智能化开发全链路的常见问答
7×24一对一客服咨询
技术指导、故障修复以及问题解决
关于我们
全球化 AI 云开发者平台
探索涂鸦的故事
了解涂鸦的全球视野
涂鸦智能-产品解决方案|行业解决方案|全球智能化平台
涂鸦诚聘全球精英
NB-IoT网络部署方案探讨
形状
600

图片40图片40

本文对NB-IoT技术的频段的选取、组网方式、基站建设方式、部署区域选取等进行分析,选择适合本地区的部署策略;通过覆盖能力分析、仿真分析,对比不同的NB-IoT网络部署方案,作为后续NB-IoT网络部署的参考。

01、NB-IoT特点

NB-IoT具备4大特点:一是广覆盖,将提供改进的室内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NB-IoT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 dB,覆盖面积扩大100倍;二是具备支撑海量连接的能力,NB-IoT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支持低延时敏感度、超低的设备成本、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三是更低功耗,NB-IoT终端模块的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四是更低的模块成本,企业预期的单个接连模块不超过5美元。

NB-IoT技术采用超窄带、重复传输、精简网络协议等设计,以牺牲一定速率、时延、移动性性能,获取面向LWPA物联网的承载能力。另外NB-IoT的200 kHz带宽,易于2G网络腾频和升级支持,同时子载波采用15/3.75 kHz(与LTE子载波相同或1/4),可以独立部署,也可以与LTE共载波部署。NB-IoT初步满足大连接要求,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升级满足5G需求,成为未来5G的一部分。

02、NB-IoT部署策略选择

2.1 频率的选取

在频点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覆盖需求,积极选用已有的最低频段。另外,NB-IoT的200 kHz带宽,易于2G网络腾频和升级支持,同时子载波采用15/3.75 kHz(与LTE子载波相同或1/4),可以独立部署。

NB-IoT的覆盖能力优于GSM900约20 dB,建议使用GSM900的频点部署NB-IoT网络。

在考虑覆盖需求的同时,需要选取的频点尽可能的规避干扰、满足向FDD演进的需求。

具体频点选取有3种方式:

方案1:与GSM-R紧邻频,易对铁通产生干扰,铁路周边不可采用此频点。

方案2:易被电信CDMA800干扰,随着GSM设备抗阻塞能力提升,及电信新设备入口,该干扰将逐渐弱化。

方案3:GSM900下行五阶互调落入接收频段,高频段受其影响更大,随着天馈老化,互调问题将逐渐凸显。

另外,方案2 在向FDD 演进过程中受限更少。因此从“选取的频点尽可能的规避干扰、满足向FDD 演进的需求”这两方面因素考虑,NB-IoT 频点的选取应选择方案2。

若后续移动FDD Refarming 10 MHz+5 MHz双载波, 剩余4.5 MHz给GSM与NB-IoT,GSM选用S222载频配置,NB-IoT可以支持2~3个200 kHz载波。因此在方案2基础上,建议NB-IoT频点部署建议从934.2-938.7 MHz选取。

2.2 频率组网方式

NB-IoT组网方式主要有3种:Standalone、Guard band、In-band。

方式1,Standalone:与LTE无关或在LTE带宽之外配置载波。

方式2,Guard band:将NB-IoT载波配置置于LTE保护带内。

方式3,In-band:将NB-IoT载波配置于LTE带内。

选用方式1,Standalone进行NB-IoT组网建设,物联网单小区容量更大、更容易减少与已有(或未来)LTE系统建的干扰。

2.3 基站建设方式

升级:基于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新建:新增一套系统和天馈,对新增系统储备新能力,使其支持GSM+NB+FDD或NB+FDD。

对于升级方式,主要采用GSM现有基站升级建设NB-IoT网络。根据现网GSM基站类型,非宽带功放的不能升级、集中式(射频板在机架内)的不适合升级,分布式基站适合升级同时面临后续FDD演进的任务。5G微信公众平台(ID:angmobile)了解到,作者进一步指出,因此,升级方式主要带来的的工程量有:新增/ 替换、利旧天馈系统,增加RRU,新增主控板和基带板,部分基站需要增加传输和时钟。

采用升级建设NB-IoT网络的优点是建设速度快,但缺点同样显著:现网大量存量基站不支持NB-IoT直接升级,需要替换升级。

对于新建方式,主要增加工程量与新建一个LTE基站类似,但要考虑到NB-IoT与TDL网络建设间的关系:同厂家可共BBU部署NB-IoT网络。采用新建的方式优点是完全可以不影响已有的GSM网络,可独立进行网络优化和调整。缺点就是投资相对较大。从长远角度考虑,建议新建。

2.4 区域部署策略

方案1,建设普遍的薄网,重点覆盖城市,农村按需确定覆盖区域,按照GSM网覆盖水平进行规模测算,提供相对普遍的接入业务。

方案2,分区域建设,进行大规模企业厂区覆盖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

方案3,分小区建设。表1为区域部署策略对比分析。

NB-IoT网络规划

网络规划应满足覆盖和容量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指标。规划指标应包含RSRP、SINR、平均速率、边缘速率等关键指标,但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标准。NB-IoT单小区可接入5万终端,在业务发展初期,网络容量不是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基于覆盖对某地区NB-IoT网络规划进行探讨。

3.1 覆盖能力对比分析

Okumura-Hata模型适用于150-1500 MHz,欧洲研究委员会传播模型小组建议,根据Okumura-Hata模型,利用一些修正项使频率覆盖范围从1500 MHz扩展到2000 MHz(本文中,选择性参考扩展至900 MHz与2600 MHz),覆盖能力计算如下所示:

Pl(dB)=46.3+33.9×lgF-13.82×lgH+(44.9-6.55×lgH)×lgD+C

此外,NB-IoT(900 MHz)与TDDLTE(1900 MHz)相比,NB-IoT不具备TDD制式引入的智能天线技术等关键技术,损失了一定的波束赋形增益等特性。

考虑到NB-IoT(900 MHz)应具备更高的深度覆盖要求(穿透两堵墙或三堵墙)。因此在仿真对比指标上,可以将NB-IoT设置为优于TDD-LTE(1 900 MHz)系统25 dB(最大路损优25 dB、频率相关的路径损耗优11 dB、频率相关的穿透损耗优3 dB、智能天线相关劣4 dB、穿透多堵墙的要求劣10 dB)。

3.2 仿真分析

选取某市区核心城区(密集城区高传损区域)作为本次NB-IoT部署区域,面积约为4 810000平方米,区域内已建设LTE宏基站399处,平均站距373 m,LTE覆盖优良,。

方案1:本区域内选取位置相对理想、站距分布相对均匀的104处基站作为本区域NB-IoT部署方案1,平均站距约为731 m。仿真结果分析显示:NB-IoT连续覆盖水平与LTE覆盖水平相当(考虑到NB-IoT穿透多堵墙的能力,其深度覆盖水平还是要优于LTE的)。为本区域LTE覆盖仿真结果。

方案2 :在方案1的基础上,选取30处基站作为本区域NB-IoT部署方案1,平均站距约为1361 m。仿真结果分析显示:方案2中的NB-IoT满足95%覆盖率的指标要求(覆盖率达96.2%),但覆盖效果与方案1相比差距显著。

3.3 小结

选取某市区核心城区(密集城区高传损区域)作为本次NB-IoT部署区域:

方案1使用现网26%的LTE站址(平均站距731 m),在仿真过程中尽可能的延续了现网LTE网络的公参,实现了LTE同覆盖水平。

方案2使用了现网8%的站址(平均站距1361 m), 在规划仿真过程中需优化基站布局、覆盖方向角及天线下倾角,在多次调整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了95%的覆盖目标。

04

结束语

NB-IoT网络部署将是中国移动未来5G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下一步网络部署的重点。目前面临建设方式不明确、覆盖指标不明确等各类难题。本文在NB-IoT网络部署初期,简单的认为“网络容量不是问题,主要满足覆盖需求”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的规划方案的覆盖仿真效果,可作为后续NB-IoT网络规划的参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的文章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有价值的AIoT内容资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即刻开启您的物联网之旅
即刻开启 您的物联网之旅
遇到问题了么?联系专属客户经理在线解答
遇到问题了么?联系专属客户经理在线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