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核查了某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并依法对该APP进行了下架,这也借由这次事件再次敲响了人工智能产业的警钟。近几年,中国智能家电发展速度加快,大量智能家电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智能家电作为高频率、高私密性使用场景,其安全性和隐私权保护更值得关注。
一、细思极恐!智能家电可能成为家电“间谍”
今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打开手机,就能随时买单;打开电视,不仅可以进行健身、体感游戏,而且还能控制全屋的温度和风速;打开冰箱,会自动控制全屋的温度和风速;
但是,在加入智能生活的同时,不能避免大量的“大数据”的产生。在智能网关的某品牌论坛上,有一些用户发帖称“网关常常‘自己’在家开灯”,也有不少用户跟帖称“下班回家,总看到灯亮着,而且是‘长亮状态’,‘一觉醒来,家里的灯常开’。有些用户在使用智能家电设备的时候,还会遇到家用摄像头“自主性”转动,智能电视“自动”开机等诡异现象,最终不得不放弃使用。
另外,智能家电设备破解困难、用户使用率高、隐私信息集中、“黑入”智能家电设备盗卖个人隐私逐渐成为“产业”。根据网络上频繁传出的有关案件信息,破译、收集、兜售这一系列不法行为往往是由一人完成的,再通过各种渠道将销售信息公布,各地的买主都会主动联系,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非常低。因此对智能家电以及智能家庭而言,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二、大数据和个人数据主权向何处去?
事实上,大数据和个人隐私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保证了用户的知情权和许可,隐私换便利就没有错。事实上,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智能家电除了配上一套智能控制系统,还想远距离地控制家电,一般的办法是接入因特网或蓝牙连接,而只要是通过网络连接,则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就拿智能电视来说,既可以语音操作,也可以在线购买,就连一些高精尖的产品也支持AI摄像头监控,不仅涉及个人信息、支付信息,还会涉及用户最重要的生物信息。那么,家中的隐私是否安全就成了薛定谔的猫,我们只能说这个智能电视有出卖你的潜能,做不做只能看厂商的道德水平。
三、网络时代的隐私安全究竟该由谁来保护?
家用电器智能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互联是必然的趋势,我们不必因噎废食。伴随着相关行业标准的出台,智能家电用户的数据安全也逐渐被业界所重视。智能家电产品作为用户直接与用户交互的终端产品,也是隐私安全的最前线。如火如荼的“功能性大战”和“价格战”也应进入冷思期,家电企业应更多地关注研究在智能化道路上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而不是一味强调甚至夸大功能和性价比。
购买智能家电设备时,应尽可能选择由大品牌、大厂商生产的正规产品。如家用摄像机等可以收集用户的图像、声音等隐私信息的设备,用户在家时,可以切断电源,离开家后再次打开,以免隐私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