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表面临的挑战
由诞生到探索发展,由概念兴起到落地商用,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已达七百亿以上,穿戴设备企业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产业迅猛发展。在这些产品中,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是受众最为广泛的穿戴产品之一。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兴起,智能手表的贴身佩戴特性使其作为日常健康监控设备的地位难以动摇,与智能手机和TWS耳机构成的生态闭环也日趋成熟,用户体验也不断提升。由于智能表底层硬件的逐渐完善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加上各大厂商加快布局,预计2020年智能表出货量将保持高速增长。
据IDC统计,到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型肺炎爆发的影响下,全球智能手表的总出货量仍比去年同期增长20%,接近4200万只,巨大的市场前景,也成为国内外智能穿戴厂商的必争之地。
尽管风口下追击的玩家众多,但同时这一充满火药味的战场仍有不少发展隐忧:
功能性结构存在缺陷,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从客观上讲,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表无非是通话、导航、步数、心跳检测等功能,不管是售价几千元的高端智能手表,还是售价百元出头的杂牌智能表,这些功能并没有差别。怎样扩展产品功能,贴合用户个性化和丰富性的细分场景,就迫切需要各路玩家深入探索。
观念上的花招十足,经验上却经不起考验。以某些厂商对视频播放功能的支持为例,由于表盘屏幕太小,视觉体验远不如直接拿着手机看起来舒服,更别提画面播放卡顿、断连、延迟等问题,根本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犹如鸡肋。
软、硬件连接属性。智能表的软硬件融合是技术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厂商对设备端和软件控制端进行有效的集成,这给各大厂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数字连接,就有WiFi,蓝牙,APP,小程序等多种接口。怎样研制出既安全又能满足网络功耗和成本要求的软件应用,总是让厂商们头疼不已。
将来的智能手环,也许会进入软件竞争的时代。在智能手表-IoT设备-手机之间建立一种生态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开发软件时更好地利用智能手环/手表所产生的数据的能力,也许将是一个重要的竞争点。
就“产品升级”而言,整个智能手表产业的发展,仍然以技术为王,围绕着商业化变现向前推进。不管厂商是toC还是toB,对于后端智能手表来说,人工智能、云端操作是实现科技体验最大的核心支撑技术。
没有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供应商可以借助趋势云智能穿戴解决方案,通过生物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应用生态系统,使用户可以对各种设备,如表盘显示屏、手机APP、小程序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达到产品质量和操作体验的提升。
就“用户服务”而言,单纯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针对细分场景、细分人群是必然趋势。每一个厂家都需要在消费者喜好上也做足功课,逐步设计出更加成熟、定位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各种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疾病爆发后,健康与医疗将成为智能手表移动场景功能的重要扩展方向。供应商可以通过数字化健康管理作为突破口,与专业的第三方开发团队合作,设计出能够监测用户健康状况、血压、血糖监测及其它生物指标数据变化的特色功能,满足大众迫切的刚性健康需求。
可想而知,未来能够立足于这一市场的赢家,不仅需要更成熟的应用操作系统,还需要强大的开发联盟,构建智能生态系统。唯有如此,物联网厂商才有希望在智能表市场上真正笑到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