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36
智能轮椅的设计如今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模块化设计
产品模块化设计趋势可以解决智能轮椅主体设计的功能目标多方位、多结构层次,同时优化主从关联结构的问题。未来智能轮椅的设计会依附于智能网联化系统、物联数据共享池以及场景路径记忆细分机制,并结合模块化设计流程,使智能轮椅达到规模定制化的发展水平。模块化设计方式可以解决智能轮椅功能目标多方位的问题,使各项功能合理运行并发挥即时有效的作用,同时也能优化智能轮椅整体结构的合理性。现阶段智能轮椅具备智能语音识别、多方位传感器信息融合、应急紧急制动、实时自适应导航移停控制、智能识别随机避障等多领域开发的复合功能,其结构重点体现在座椅结构、后置驱动控制结构、前置导向轮结构三大部分模块化设计正是将智能轮椅的功能与结构合理地关联起来。
智能轮椅产业规模化、高效化地生产,能让适用人群使用得更舒适安全,同时方便在用户群体中更好地获取产品迭代创新的反馈信息。例如,智能轮椅将集合化设计的电池组与驱动控制结构相互配合并优化空间占比,进而扩大座椅结构和后轮结构之间的升降空间,同时利用座椅结构与前轮结构之间的部分空间可开发储物功能的结构等,会极大方便适用人群在不同场合中的需求,提升用户生活质量。在既追求高效又追求人性化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模块设计必定驱动智能轮椅产业规模定制化发展,也会在智能制造科技产业中催生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轻量化设计
随着在众设计领域中绿色设计理念被广泛认可,轻量化设计研究方向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重点关注。智能轮椅结构的轻量化可以极大降低内部驱动结构以及其他受力结构的重量,给予用户更优越的操控体验和更稳定的续航能力。智能轮椅的轻量化设计主要体现在结构精细化设计和合理应用轻量化材料这两个层面上。智能轮椅结构精细化的出发点可分别放在结构尺寸合理优化、整体或局部形状优化、跨学科协同设计。其中结构尺寸合理优化需在提升智能轮椅乘载压力和振动频率的前提下,针对部分结构合理化减重 ;而整体或局部形状优化应充分利用材料的基本特性,使形状优化转变为尺寸优化以达到受力均匀的目的 ;跨学科协同设计则需要将多学科的复杂问题拆分后量化,并针对量化后的问题得出优化方案。而智能轮椅合理应用轻量化材料则着重利用特殊肌理处理后的强化钢材、合金材料、纳米级塑料和复合材料。强化钢材因其屈服强度、抗疲劳强度、抗碰撞系数等物理参数高,智能轮椅结构附加的支撑件等零部件的横截面积会大幅减小,智能轮椅整体骨架结构重量也会降低;一定比例合成的铝、镁合金材料有着重量轻、强度和刚度高的优势,也是智能轮椅轻量化设计时参选材料范围 ;纳米级塑料和复合材料有着质轻、抗紫外线、不易褪色、强度刚度高等优异性能,智能轮椅做轻量化设计时需把握选材成本和性能的平衡点。智能轮椅有关企业的竞争价值很大层面上体现在轻量化设计的相关节点上,这不仅能够提供大量创收,还可以提升智能轮椅产品的竞争力和设计水准。实现智能轮椅轻量化需要结合参选材料和结构进行跨学科协同研发。
3、特定人群定向开发设计
智能轮椅在特定人群定向开发上的突破点在人机接口和转变结构空间两个层面。以人体机能为核心的人机接口控制系统是智能轮椅主要的操控系统,人机接口的设计遵循自主性优化,是根据不同适用人群的身体机能状态而有效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操作。人机接口设计重点要对适用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完善出一套协同合作机制。智能轮椅的人机接口设计主要包括操纵杆控制、语音识别控制、呼吸传感控制、触摸屏操作控制、肢体控制、生物信号波控制等,可方便使用者自主传达指令操作,比如,使用者下肢完全失能状态且手臂处于半失能状态,操纵杆的设计就可以利用模糊逻辑算法来降低因使用者手臂颤抖而产生错误指令的概率,并完善操纵杆的自动阻尼干扰以防止使用者控制导向障碍物。对于智能轮椅的结构空间设计是适应特定人群在使用时不同生理机能状态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智能轮椅的座椅结构和腿部乘放空间结构上,比如,在户外使用者一般乘坐的轮椅对比与正常人的身高来说高度要低很多,这造成了用户很大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自卑、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而如果在智能轮椅的座椅结构上增加升降功能,会极大降低用户产生的负面心理。
通过对智能轮椅的人机接口设计和转变结构空间的方式,可逐渐适应特定人群不同生理机能状态的需求层次。特定人群定向开发的设计模式将广泛适用于产品设计开发产品设计更需要多角度考虑特定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