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89
网络节点高度依赖电力供应,严重影响了物联网的推广应用。由于在一个实际部署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物联网中替换电池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先要知道在几百个节点中,哪一个节点需要更换电池,然后到野外去找那些节点,再换电池。如果物联网系统还在运行,这些工作都需要反复进行。只需更换电池所付出的人力成本,就足以阻止物联网的潜在用户。此外,电池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反向散射(backscatter)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剪裁”了RF电路中消耗电能的部分,如果能从环境中获取到的,调制节点所感知到的信息被编码,并且将该过程的能量消耗减少到微瓦级,那么如果能够从环境中获取这些能量,无源化物联网没有电池已不再是梦想。
通过声波振动来感知无线射频信号,通过声波振动调制而反射出来的无线射频信号,实现了无源物联网的广泛应用。
什么是反向散射?电磁波与天线相互作用时,会被天线吸收或者在不同方向进行散射,在传统意义上,沿入射方向的散射称为后向散射。但是,在通信系统中,这类散射可视为反向散射或反向散射。利用MOSFET开关器件与天线相连接,通过调节MOSFET开关器件,使其阻抗匹配电路的状态变化,实现对反射电磁波物理量的改变。
在节点对入射信号进行反向散射时,可通过修改信号的幅值、相位和频率三个参数,实现对已知数据的编码调制。所以,我们如何改变反射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呢?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通过改变节点的阻抗来影响反射系数r来改变振幅和相位。通过改变节点基带调制信号的频率,实现了对反向散射信号频率的调制。简单地说,反向散射系统是通过电磁波在后向散射环境中传播的,将感知节点所需传送的数据以搭便车的方式装载到散射(反射)信号上,然后再传送到接收端实现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
RFID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系统,其不同于反向散射系统。RFID系统包括读取器、天线和标签(节点)三个部分,其工作原理是:无源码在磁场中接收读写器发出的RF信号,利用感应电流得到的能量,发送储存在标签芯片中的标识信息,阅读器将识别结果发送给主机。RFID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通讯和能量传输方式主要有感应耦合和电磁后向散射耦合。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后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采用在低频段进行感应耦合。
在通讯和能量传输两个方面,RFID的高频工作模式与反向散射系统类似。在系统上,反向散射系统和RFID系统不同于RFID,节点还可以在射频源不发送RF信号的情况下主动感知数据,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这就要求节点所获取的能量可以被存储起来,支持节点发送一定长度的数据并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