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71
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唯一编码方案,即产品电子编码(EPC),并在EPC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RFID技术的网上物品信息自动识别技术。
有鉴于此,1999年,美国自动识别技术(AUTO-ID)实验室首次提出“物联网”这一概念。研究者利用物品编码和RFID技术对物品进行编码,然后通过因特网将RFID装置与各种信息传感器设备如激光扫描器连接起来,以实现物品的智能识别与管理。
在那时,物联网的定义还很简单,主要是指将物品编码.RFID与因特网等技术相结合,通过网络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
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国际电信联盟的《物联网ITU网络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中。这份报告扩展了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了物品的3A连接,即任意位置、任意时间、任意位置、任意物体间的互连,大大丰富了物联网概念的内涵,所涉技术领域也由RFID技术扩展到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泛在通讯等。
美国于2007年率先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城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全城无线传感网络。2009年1月,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重点介绍了感知技术和其他感知技术的应用,并对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建议。
1)国外方案。
欧盟委员会于2009年6月正式提交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此方案注重RFID的广泛应用,注重在物联网环境下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在2009年8月,日本提出了i-Japan战略,以电子政府和社会信息服务为重点。
以上方案的共同之处是:融合各种信息技术,突破因特网的限制,使对象进入信息网络,实现“物联网”;资讯科技运用于各领域,影响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资讯产业的发展正从资讯网路向全面感知与智能应用两个方向扩展与突破。
2)国内发展。
一九九九年,中国科学院开始进行传感网络研究。“感知中国”概念于2009年8月7日提出。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物联网工程学系新专业。
2011年11月,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明确指出了物联网发展的九个主要领域,并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建设。201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14年5月工业信息化部物联网工作要点,为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
IIoT是在国际一体化、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背景下诞生的。业界专家普遍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幅节省成本,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技术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第一次信息产业浪潮促使信息技术进入智能化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第二次信息产业浪潮,促使信息技术进入网络化时代。“物联网”将促使信息技术进入社会化时代,以感知为核心,实现物理世界和信息网络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