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教室不是软件的花招。
很多智慧教室软件都是规划好的,包括大量的手机端App,从视频点播或直播平台,到上课率或抬头分析,大数据分析也是智慧教室的标配。
由于软件来源广泛,部分与硬件紧密结合,参数设置复杂,对系统管理员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普通教师用户来说更是一个挑战。
如:人脸识别系统用于课堂点名、学生个人学习状态和行为分析;视觉分析系统可以识别课堂学习人数、课堂抬头率、教师移动和板书行为,生成课堂行为数据分析报告,并可视化呈现。问题在于这些功能有多强,有多有效,有多有效还不清楚。
举例来说,投屏软件可能来自大屏,也可能是App自带,可能与局域网络设置有关,也可能与大屏自带无线功能有关,如果让学生在投屏的基础上,调用几何图板功能画个方块,然后移动到相应的左后屏幕显示,看似简单的功能,需要多软件和硬件的配合,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很多软件使用条件苛刻,界面繁杂,操作复杂,实用性较差,多数用户浅尝辄止,看似功能大,实际应用效果不佳。
2、智慧教室要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参与提供支持。
以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先决条件,推动学生参与智慧课堂。“智慧教室”促使教师以更为新颖的媒介形式呈现知识,设计更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并通过新渠道增加了师生、生活交流互动。
3、智慧教室提取核心数据,服务交互过程。
大数据的概念让智慧教室变得“高大上”,数据采集也成为了另一维赛道。但是事实上,数据越多,垃圾越多,复杂的数据并不利于建立智慧教室。
智能课堂所要采集的数据,仍然应该集中在交互过程中,记录互动的产生方式、时间、频率和效果,这些数据可能是问答、评测,也可能是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也可能是个人或团体展示。这一数据使教师能够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互动。资料少,分析速度快,分析速度快,越能及时获得关键的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