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系统本身在人脸识别准确率和人脸库存储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还需要参与投标的设备商提供支持公租房信息化监管的软件平台。
北京市已为66个公租房项目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2019年在全市近200个公租房项目中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在北京地区大力推广建设保障性住房人脸识别项目中,有一个明确的初衷,主要是借助人脸识别技术,提升社区预警、动态监测、统计分析等监管工作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公租房使用监管信息化,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监管效率,通过人脸识别实现对公租房实际居住人的有效控制,防止空置、转租、转借等现象发生。
将人脸识别应用于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中,是实施保障性住房实人制的有效措施,可以进一步保障社会资源的公平利用。同时,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推出,是对社区安防建设的进一步补充,提高了社区的整体安全和居民生活的便利。
以人脸识别辅助实人管理,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金等政务领域,对于已经走进大众衣食住行的人脸识别,确实可以明显感受到它为大家带来的便利。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可能对其背后的工程部署还很陌生,其实,一套看似简单的人脸识别系统项目部署下来,细枝末节的处理并不简单,因为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实用性,所以在条条框框中会有很多细节的标准和要求。这是一个关于北京市公租房项目的例子。
北京公租房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北京的公租房人脸识别项目在招标书中有详细的技术要求,除了要求系统本身在人脸识别准确率和人脸库存储方面的严格标准外,还需要参与投标的设备商提供支持公租房信息化监管的软件平台。
本文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公租房人脸识别系统项目为例,招标采购了人脸识别摄像机360台,人脸识别分析仪94台,公租房动态监控系统1套。将在11个公租房项目中按需分布安装这些设备。其中人脸摄像头主要安装在首层单元门以及地下单元门,共服务于62幢房屋,承租户11835户。
公租房人脸识别系统关于具体技术要求,经开区房管局提出:
1.识别准确性。
判别精确度就是将摄像机所获得的图像信息与人脸库中的图像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准确程度。日间辨识的正确率又分为白天和夜间两种。辨识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采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在白天和夜晚两种情况下,对人脸的识别精度要求不低于90%,而在夜间不低于85%。
2.有效抓拍率。
“有效抓取率”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摄像机抓拍的有效图像数量与在摄像机拍摄范围内通过人数的比率。当识别精度较高时,有效抓拍率越高,基本数据采集精度越高。该工程要求有效抓拍率不低于90%。该指标适用于面部无遮挡,无干扰,俯仰角度不超过20°,左右侧脸不超过45°的情况。
3.抓拍范围。
根据公租房项目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人员在5m宽5m以内的抓拍和识别。
4.身份验证门禁。
通过对公租房家庭人员身份的唯一认证,通过获取的身份信息与采集的登记底库信息相互比对,控制门禁的开启。具有异常情况的报警服务。
其中,对于后台人脸识别分析仪相关产品的标书还列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
另外,在配套的公租房动态监管系统软件方面,该项目还包括可视化统一管理、查询显示、人员进出日志管理、设备巡检管理、入户核查管理子系统、欠费催缴信息化服务、租金催收、自动生成公租房信息等15种功能的软件应用需求,以实现区域内公租房信息的实时管理。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公租房人脸识别系统的采购需求和技术要求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安防监控摄像机和NVR设备相比,用户对前后端人脸识别设备有更高的技术标准和功能要求。自然,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公租房项目,人脸识别系统的技术要求会“因材施教”而有所不同。该系统的安全功能仅仅是基础,通过人脸识别实现公租房实人制,并实现对公租房的动态监管,是系统部署的核心。
由于中国进入了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加速跑”阶段,北京、深圳、杭州、上海这些年来都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了加强对整个区域公租房的管理,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租房的管理中去,而这其中,基于人脸识别的实人制管理平台将成为重中之重,未来几年,人脸识别系统将成为中国公租房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