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34
建设智慧社区需要“技术”和“社会”的双向赋能,而当前智慧社区发展存在着技术化过度的趋势。智能建设的确需要利用网络技术赋能社区,实现传统社区在管理和资源配置上的效能化,但更重要的是要同时赋能社区“社会”建设,改变现有社区主要依靠政府、企业推动的“被智慧化”局面。所以,建设智慧社区不仅要在技术赋能上发力,比如加速社区物理空间智能感应升级、居民家庭生活智能化、政务管理数字化等方面的推进;更要在社区的“技术赋能”上下功夫,比如加快社区物理空间智能感应升级、居民家庭生活智能化、政务管理数字化等方面;为此,我们要不断激发社区的“社会”参与,努力实现以人为纽带的智慧资源要素联结,在把握人口和资源禀赋结构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构建社区地域共同体。因此,构建智慧社区,需要发挥区域公共服务的“社会”赋能,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赋能形式化发展。科技赋能有赖于地域共同体和区域公共性建设,只有找回“社会”本位,激发“社会”活力,才能改善在技术、资本、管理等“非社会”逻辑支配下的“被动型”智慧建设的现状。
探讨“网络社会”和“地域社会”的协同建构。
目前,我们应积极推进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的融合发展,拓展“网络社会”和“地域社会”协同赋能智慧社区建设的新方向。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认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现有的社会治理研究仍然侧重于区域社区内部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和公共服务配给的差异,忽视了网络化时代下线下空间与线上空间的分裂。当前,我们应注重开放的网络空间与具体的地理空间有互补而不是分立的发展,同时又有可能在开放和流动社会中多主体为地方建设服务,共同推动网络社会和地域社会的协同发展。第一,关注现阶段社会空间的双重分化。包含了在线和离线空间、流动与地方空间、信息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分离和互构,并积极整合了离线和在线群体参与实践的实践性现状。第二,重视居民“缺场交往”的快速发展。要积极推进微信群、社区微博、公众号、App、小程序等微平台建设,深入居民生活实际,激活社区参与活力,防止智慧社区建设悬浮化。三是积极推进切实可行的网络文化和技能反哺工作,使老年群体更多地受益于智慧建设,将线下积极参与的优势延伸到线上,发挥智慧建设中的“银发活力”。第四,积极挖掘网络社会对区域社会建设的助推力。要发挥网络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特征,形成多元主体广泛连接的网络资源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共建格局。网络时代为在线与离线“复合社会”的产生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利于实现“网络社会”与“地域社会”共建、协同赋能的新格局,通过科技、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使智慧社区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