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慧农业的市场价值预计在2025年达到683.89亿美元。
智慧农业发展阶段及市场情况相关介绍
虽然“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都离不开庄稼地”,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基本面貌,但随着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也开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寻求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转型。
随着以矮秆品种为代表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和以动植物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技术实现在线监测、精确作业、数字化管理的智慧农业,被认为是有望引发农业新一轮革命的新兴技术,也就是第三次农业革命——“农业数字革命”即将到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小农生产仍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征,人均耕地仅2亩,是美国的1/200,农户2.2-2.3亿户,农户耕地50亩以下,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0%,不利于形成规模生产。2018年,我国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综合耕作机械化率为69%,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为31%-33%,畜禽养殖机械化率为35%,机械化程度普遍偏低。
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必须在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做出全新的战略规划。
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将成为最活跃的农业生产力,通过对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渗透,将大大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因特网技术、农业人工智能技术、农业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将提高农业生产者决策和管理行为的智能化水平;农业传感器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智能设备等,将使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发生变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彻底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国际咨询机构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慧农业的市场价值将达到683.89亿美元,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亚太地区(中国),年复合增长率为14.12%,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精确农业、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智能温室等,遥感和传感器技术、农业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智能农业设备(无人机、机器人)等。
虽然规模化生产起步较晚,但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插上了翅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将进入一个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个性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乡村地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应用程序是最好的落地场景。
乡村是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应用落地的最佳场景。种植、施肥、杀虫剂施用等农业生产中的大量重复劳动,都可以用AI代替。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无人机技术,农田监测、喷施农药、施肥、收割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都能在无人作业环境下实现精确、高效,信息技术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智慧农业云平台指导植保无人机的操作,利用各种传感器采集到的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农情信息,生成相应的农业处方图,与智能化设备高度配合,可为农民提供更加精细的农田管理和生产经营规划。
无人化农业将是未来的重要趋势,无人化农业的推广和普及将解放大量劳动力,小农生产的经营模式将逐渐被稀释,规模化生产将产生更大的效益,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曾经受到传统农业威胁的问题将得到改善。我国农业将朝着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社会,有望实现。
智慧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前面是无人区,企业从无人驾驶飞机、数字基地、农产品溯源系统等多个角度切入,到底该往哪一个方向发展还不能完全盖棺定论。但是,不管怎样,集约,绿色,可持续都是可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