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建设下,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各种场景,构建了数字化、智能化全新生态圈。在农村智慧化进程中,少不了科学技术在农村田地中的应用:AI智能代替人工完成播种、施肥、收割等农活;智能控制温室大棚内的温湿度,实现作物的科学栽培;“勤劳的小蜜蜂”的无人驾驶无人机进入田地;使用手机就可以查看追溯农产品的生长过程……科技赋能农村,实现了从“智”到“质”的转变,为建设数字乡村增添了一道风景。
科技走进乡野 奏响智慧农业交响曲
过去,农民种植水稻、蔬菜,不仅要不间断地到田里走一走,还要凭经验判断除虫草、施肥的时机和方法;而现在,通过科技推广到田里,取代农民种田的“重担”,实现了科学种田的“新模式”。
在农村,到处都有高清监控设备,随时守护着居民和农田。借助于大数据+安防技术,通过高清监控设备实时观察农田,对生态农业进行大数据采集并将图像和数据上传到“农田大脑”,再通过智能图像分析,判断农田的生态状况,提醒农民及时除草、除虫、施肥。
另外,作为土壤的“探测者”,“入土”水肥传感器会每30分钟采集一次该地区的土壤水肥数据,然后上传到大数据平台中心,通过分析判断,发布预警和操作建议。小传感器,在解放农民双手的同时,科学准确地解决了土壤肥水问题。
建立地面到空中的三维立体农业。
伴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对新型农业植保机械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统计,2016年国内植保无人机市场约为6000多架,2017年将超过10000架。随着科技企业的不断布局,无人机植保服务的市场潜力是无限的。
植物保护无人机飞入农田,为农田提供飞防保障,服务精准农业。通过5G大数据平台,可将植保无人机分航迹、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操作平台,实现对飞行状态的实时监控;通过无人机监测系统,可对传输的监测图像进行智能分析,监测区域内作物状况、环境动态等,确保农业活动更加科学、高效;与传统机械相比,无人驾驶飞机不受地形和作物高度的限制,可在水田、丘陵、山地等地区使用无人机作业,操作简单,效率高,农药喷洒覆盖效果好。
植保农业无人机构建从田地到空中的三维立体智慧农业,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科技进步,发展智慧农业。
近几年来,随着RFID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在智慧农业、智慧养殖等产业的带动下,各种畜禽疫病的不断发生,农产品的安全溯源等问题不断出现,对食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RFID技术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与传统畜牧养殖方式相比,基于RFID技术的畜牧养殖管理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低频RFID技术的技术特点适合动物市场,将标签注射到动物体内,可以随时掌握动物的身份和状态;另外,采用感应式数据采集,利用耳标、玻璃管标签等产品可对动物进行更精确的管理,温度传感器与RFID技术相结合,可实时监测动物的健康状况。
RFID技术可用于农产品安全溯源,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过程进行跟踪、识别和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可追溯管理平台上建立RFID网络,用户通过扫描农产品上的条码,可以看到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参数,日常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以及现场的实时生长视频。既要确保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能够追根溯源,又要从根本上解决和预防食品安全事故。
结论:除了AI、高清监控摄像机、传感器、植保无人机、射频识别系统、温度传感器等“黑科技”帮助农业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外,还有病虫检测器、田间气象站、巡航无人机等“黑科技”,共同奏响了中国农业科技化的交响曲,缔造智慧农村新面貌,编织未来智慧城市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