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感知时代,智能传感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智能传感器助力中国物联网发展
世界上最大的NB-IoT网络已经建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最为活跃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而同时,我国在物联网传感器方面还有待突破。现在我们最缺乏的是知觉。经过七年多的发展,中国的物联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应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仍存在着不足。
感知技术是物联网各种基础技术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也是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集成电路与MEMS,尤其是高档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的集成与融合,是传感器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沈阳仪表科学院原院长徐开先表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名誉会长。
智能传感器作为与外部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全球信息技术跨境融合加速、万物互联的时代,被认为是决定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代:
首先是结构型传感器,利用结构参数的变化对信号进行感知和转换;
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第二代固态传感器,它由固态元件组成,如半导体,电介质,磁材料等;
三是智能传感器,即智能传感器。
多片集成电路是一种集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具有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和存储等功能。
在智能感知时代,智能传感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8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347.6亿美元,受全球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专家预计,到2025年,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900亿美元。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感测技术已从单一突破转向系统、系统的协同创新,大平台、大生态为核心技术走向世界,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布局的战略高地。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还不甘落后,早在2018年就作出了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工业规模300亿的目标,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科技领域智能传感器的重要地位。
当前智能传感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医疗电子四个方面。
我国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已趋于完善。重点环节的设计、制造、封样均有骨干企业布局。在国内智能传感器技术研究与开发已初具规模的同时,一些科研院所也建立了智能传感器中试服务平台,以推动我国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核心技术缺乏,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研生产和应用不协调等问题还有待于突破。
然而,智能传感器产业起步较晚,仍然面临着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研生产与应用不协调等问题,其所带来的产业安全、信息安全挑战也不容忽视。在传感器关键行业、关键技术、高附加值应用等方面,国际品牌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高品质传感器产品几乎100%来自国外,其中90%的芯片从国外进口,很多产品都是“有品无芯”。像EJA仪表中的核心元件传感器等工业自动化用高档变送器用传感器,年销售量约35万台,全部由国内外独资企业生产。
国外几乎垄断了汽车传感器的生产,一些特殊用途的传感器和特殊量程的传感器,比如航天、航空、航海等,国内基本上无法生产。光纤传感器技术和产品在高端智能设备领域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气敏传感器领域内,国内企业的技术总体研发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气敏传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端的半导体传感器和催化燃烧传感器。对高档红外及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较少,缺乏成熟的应用技术,高端红外及电化学高端气体传感器和检测仪表的研制依赖进口。即便是低端的半导体和催化燃烧气敏元件,与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其产品的精度、稳定性和工艺都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温度传感器方面,相对于NTC热敏电阻器,国内企业实力严重不足,90%的市场被外资占领。目前还无法批量生产超高温、耐辐射、耐高压的温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传感器方面存在着空白、产品少、无监测能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