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在货币支付中的应用
在对数字人民币的行业影响和前景判断方面,移动支付网络发表的《2020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数字人民币将引发新一轮软硬设备的更新热潮,而信用卡、可穿戴设备等也将重新回到历史老路。
事实上,重蹈历史覆辙正是上面提到的加载支付功能,只是这次换成了“数字人民币”,但是,是否最终会重蹈覆辙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视觉卡、可穿戴设备等这类产品的使用场景和体验。
第一,使用场景,数码人民币视觉卡,可穿戴产品主要针对特定场景和特定人群。例如,冬奥会现场,向参加冬奥会的外国友人发放一个带有数字人民币功能的智能手环;如老人和小孩,为那些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发放更直观的支付设备,如视觉卡;还有就是在网络不完善的地下停车场或商超,方便用户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使用。
第二,使用经验,数字人民币的硬件钱包实际上与之前的“电子现金”非常相似,需要进行充值操作,把加密的数字人民币串放在钱包里面然后再使用。怎样解决充值的问题,这对特定人群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毕竟“电子现金”的退出历史舞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充值使用不够方便。而可穿戴产品则需要将目标人群定位和产品外观结合起来,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设计,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除了像闪卡这样的问题外,“电子现金”还存在被近距离盗刷的风险。日前,雄安试运行的“异形卡”形式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可实现两硬件钱包之间的收付操作,无需使用手机(需付款方确认)。在数字人民币普及的情况下,未来如何避免近距离刷单的风险(例如一个没有确认键的硬件钱包产品),以及如何在小额便利的情况下使用该产品,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四,费用的问题。过去,视觉卡等产品受到阻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昂贵的生产成本,如果将来这些成本仍由用户自己承担的话,毫无疑问,这将影响到其推广。但是如果推广时,特殊用途的可视卡费用由政府、银行补贴,至少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来说,可视卡等产品将是非常好的选择。
伴随数字人民币的应用,穿戴式支付和信用卡产品想要彻底颠覆和崛起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重新获得新生并非不可能。在使用上有一定的限制和门槛,针对特定的领域和群体,这种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并非人人都可以选择,但也会有一部分人可以选择。